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 首页 - 新闻
青年大学生来汕尾,留下了多少人才和创意资源?
  • 2025-08-08 09:30
  • 来源: 凤凰网广东汕尾
  • 发布机构:
  • 【字体: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从不止于书本里的理论深耕,更在于走向社会的躬身实践。近三年来,汕尾这片“红蓝交织”的土地,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青春连续剧”——主角是全省高校的大学生“三下乡”队伍。他们从最初的“散兵游勇”式服务,摇身一变成为“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输出了“理论+实践+长效服务”的新模式。

那么问题来了,这帮年轻人来汕尾“溜达”一圈,到底给这座粤东城市留下了多少“硬核”人才和能“变现”的创意资源?咱们来盘一盘,看看这“青春活水”灌得值不值。

“小打小闹”到“集团作战”

青春力量的“正规军”集结

先看一组硬数据,毕竟这年头没数据说话不硬气。近三年,全省111所高校的768支大学生团队,像“下饺子”似的结对服务汕尾!瞄准啥?当地特色农业、海洋经济、文旅产业这些“富矿”。累计对接基层需求?足足1080个!

这可不是以前那种“点对点”帮个忙就走的“三下乡”小分队了。团汕尾市委负责人点得很透:“现在是玩‘产业链’赋能!”突击队们带着各自学校的“看家本领”就来了,干的事可不止是“表面功夫”。譬如,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的学生在陆河县搞的“红色课堂”就是个典型例子。他们可没停留在单纯讲讲红色故事的层面,而是深入调研,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青少年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情况。这些调研成果为当地教育部门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提供了有益参考。这份成果的价值,可比一场普通讲座深远多了。

而华南师范大学的“红侨传承”突击队在华侨管理区的操作,格局直接打开。他们不满足于搞几场热闹的文化表演,而是把活动升级成了一个功能强大的综合体——融合了“宣传站+体验区+调研组”。这样一来,侨文化的传播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变得有数据支撑、有清晰路径、还能收获真实回响。这种系统性的赋能,让文化传承落到了实处。

这种“升级打怪”,让青春力量的“密度”和“精度”蹭蹭往上涨。聚焦汕尾海洋产业的突击队数量在今年暑期也迎来爆发式增长!从生蚝养殖的水质监测到废弃贝壳的再利用,从海鲜电商的直播带货策略到海洋牧场的智能化改造......专业触角几乎把产业链“摸”了个遍。海丰县大湖镇一位生蚝养殖户感慨得很实在:“他们真不是来‘体验生活’的,是实打实来‘解决问题’的!”比如,深圳大学团队搞的贝壳粉生产方案,直接把困扰多年的“蚝壳堆积”变成了“商机”,这转化效率,服不服?

创意不止“纸上谈兵”

落地生根才是“王道”

大学生们在汕尾留下的创意资源,可不是停留在PPT演示或者成果报告里,而是扎扎实实变成了推动产业升级、文化焕新的“硬通货”。

譬如,广东财经大学“红途兴羌”实践团在海丰县黄羌镇的操作堪称“破圈”教科书,让地方红色文化也能“潮”起来。他们做的《星火红途・青年说》微党课系列,创新性地采用了动漫演绎和情景剧再现这两种形式,将当地宝贵的红色历史资源进行了趣味化、轻量化、可视化的解读。这种创新尝试精准击中了网络传播的脉搏,尤其在以年轻用户为主的B站上引发了热烈反响。设计的小红军IP“羌小峰”“羌小花”更绝,不仅印在文创产品上走进校园,还成了当地红色研学课程的“形象大使”。相关IP形象与宣传短视频在网络平台传播超5万次,让黄羌红色故事借互联网传得更远,不少网友留言“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有红色故事的地方”。

产业赋能上,大学生们的“脑洞”更是花样百出,尤其让汕尾的“荔枝名片”大放异彩。 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为宝楼村设计的“灯笼妹”IP,巧妙融合荔枝果壳纹理与当地渔歌元素,愣是把“红灯笼荔枝”从普通农产品升级成了“文化潮品”,带动衍生品销售额占比蹭蹭涨。仲恺农业工程学院的学生则在荔枝节玩起了“沉浸式带货”,直播中不仅全方位展示本地荔枝的生长环境、采摘过程以及新鲜美味的特点。还详细介绍荔枝的品种、口感、营养价值等信息,与网友们积极互动,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购买。

当传统文化遇上现代科技,碰撞出的火花更是“炸裂”。 比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的学生为凤山妈祖文化设计的杯子,热水一冲妈祖形象即刻显现,瞬间成了二马路文创店的“明星货”。这些实实在在的操作,让汕尾宝贵的文化资源彻底“活”了起来,从“展馆里的陈列品”,摇身变成了能消费、能体验的“香饽饽”。

人才“落地生根”

“三下乡”变“常驻民”

最让汕尾偷着乐的,恐怕不是那些项目,而是真有人才留下来了!“留在汕尾,是因为三下乡时埋下的种子。”林雪虹的故事就是典型。这位汕尾籍大学生,2024年7月带领学院三下乡团队回到汕尾开展“助力百千万,乡村强振兴”系列活动的时候,被家乡的山海风光和创业氛围“圈粉”。毕业后,她果断拒绝一线城市Offer,直接在位于红海湾的兴乡青年合作社成立一家名为“Welcome to 汕尾艺术商店”的新媒体公司,专攻汕尾文旅宣传。现在,经她团队镜头“加持”,好几个小众景点都成了“网红打卡地”。还有陆河籍的陈钰蓉,作为参与“百千万工程”大学生青年突击队的一员,积极对接校地两方,推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大学人工智能学院绿美智创实践团推出“青青”“梅梅”文旅IP,研发“青青梅梅小助手”智能体,制作文旅口播视频,开发主题益智游戏,设计“青青”“梅梅”系列微信表情包,让老产品有了“青春脸”,直接助力销售。现在虽然人在深圳工作,但坚持每周末返乡,指导老乡运营电商账号。这份心,比金子还珍贵。

近三年,像林雪虹、陈钰蓉这样,因“三下乡”与汕尾结下深厚情缘,最终选择扎根或持续反哺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有的把非遗活化方案做成了实打实的文旅项目,有的用直播经验把家乡特产卖向全国。汕尾青年创业促进会的负责人看得明白:“我们不仅收获了人才,更收获了他们带来的新理念、新资源。”这些“兴乡青年”,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声量“破圈”传播

汕尾名字“响”起来

除了“实在功夫”,大学生们对汕尾的宣传,不仅仅停留在发个朋友圈的层面,而是玩起了更多维度、更广覆盖的“传播矩阵”。

这股宣传热潮首先在高校圈掀起“自来水”效应。华南师范大学“蔚海拾韵”团队在汕尾海洋牧场的实践成果颇具影响力,其研发的 5G+AI 智能浮标监测系统已在马宫渔港落地应用,相关调研成果被汕尾市政府官网报道,还在“挑战杯”竞赛中获省级奖项,通过学术平台和竞赛渠道“走进课堂”,让汕尾的发展模式被更多师生了解。深圳大学学生围绕汕尾特色产业展开实践,管理学院学生在《创建品牌技巧与实务》课程中,以海丰生蚝为核心设计“臻蚝”品牌策划项目,提出养殖直播、文创开发等策略,类似实践活动在校内论坛引发关注,形成对汕尾特色产品的讨论热度。一位参与调研的高校教师表示:“学生们回到学校,就是汕尾最接地气的‘义务宣传员’。”

转战新媒体平台,大学生们的作品更是频频“火出圈”。佛山大学“医心医遗”实践团在2025年陆丰荔枝产业大会期间,为陆丰荔枝打造“科技助农+美食诱惑”主题短视频,通过抖音平台传播,吸引了珠三角采购商的关注,展现出较强的传播实效。华南师范大学联合贵州师范学院于2025年7月14日在汕尾城区小岛渔业村举办“黔韵入汕尾”海边音乐会,活动通过直播形式呈现,促进了黔粤文化交流,被汕尾市城区政府官网及贵州媒体报道,吸引了不少网友关注,评论区有不少“求攻略”的互动留言。

更令人惊喜的是实践成果展现出的惊人“长尾效应”。2024年,多所高校学生在汕尾多个村庄创作的墙绘成为“网红打卡点”,其中金厢镇下埔村的红色故事墙绘和彩虹小镇墙绘被汕尾市政府官网列为文旅融合案例,直接带动了当地民宿经济,如海丰县晨洲村“欢喜蚝宅”民宿因特色设计和周边打卡点效应,周末预订量显著上涨。汕尾职业技术学院设计的“红海湾红蓝绿古特”旅游线路,与2024年广东省文旅厅发布的推荐线路主题高度吻合,该线路包含红海湾滨海休闲、红色文化等元素,体现了地方高校文旅创新成果被纳入省级推广体系的影响力。

青春与城市

这就是“双向奔赴”

从红色热土到蔚蓝海岸,从非遗工坊到田间地头,青年大学生在汕尾留下的,远不止是一个个落地的创意项目、一串串漂亮的经济数据。他们留下了一种更珍贵的可能——“青春与城市共生”的新生态。

当他们的镜头捕捉红海湾的日出,当他们的“青青”“梅梅”闪耀在全国农产品展销会,当“汕尾”这个名字因为大学生们的实践报告、爆款短视频、走心设计被越来越多人记住并向往......这座城市收获的“青春答卷”已然清晰——

核心答案是什么?是那些选择留下、正在奋斗的青年人才;是那些生根发芽、持续生长的创意金点子;更是这座城市与青春力量之间,那份永不褪色、日益深厚的“双向奔赴”。 这“活水”,流的不仅是智慧,更是汕尾未来的底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